top of page

media coverage & columns ......

The media plays a key role in sharing our thoughts, helps deliver our messages to the community, and draw the public awareness.  Here we are.

追夢第二生:白領轉職農夫

2018-03-05

 

從沒想過,回覆電郵的時間也是認識受訪者的一個切入點。某天醒來,收到謝曉東(Alfred)回覆電郵,答應接受我們訪問。而回覆時間為早上5:30。傾刻暗忖︰這人是晨型人還是夜貓?起床氣散了後,定神一想︰ Alfred可是個農夫!作為一個農夫,當然是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。40出頭的他,五年前由「揸筆」變成「揸鋤頭」,全職投身農業。旁人覺得他大材小用,但他卻自得其樂,認為能透過耕作去宣揚自己的理念,希望環保能融入每個人的生活當中。

5a9d202945ed5_KHP_8832.jpg

從沒想過,回覆電郵的時間也是認識受訪者的一個切入點。某天醒來,收到謝曉東(Alfred)回覆電郵,答應接受我們訪問。而回覆時間為早上5:30。傾刻暗忖︰這人是晨型人還是夜貓?起床氣散了後,定神一想︰ Alfred可是個農夫!作為一個農夫,當然是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。40出頭的他,五年前由「揸筆」變成「揸鋤頭」,全職投身農業。旁人覺得他大材小用,但他卻自得其樂,認為能透過耕作去宣揚自己的理念,希望環保能融入每個人的生活當中。

5a9d2061908e8_04.jpg

Alfred在錦上路租借的農田。

農業新力軍

農夫當中,40出頭的Alfred已算年輕。本地的農夫平均年齡高達65歲,像他一樣會全職務農的「後生仔」為數不多。轉職農夫前,Alfred曾從事環境顧問工作逾20年,並在加拿大和英國修讀環境科學學士和環境管理碩士。Alfred表示,環境顧問的工作就似「環保核數師」,負責為公司進行碳審計和能源審核工作,並提供建議節能和減少碳排效。約四年前,一次為酒店客戶進行碳審計時,他發現廚餘過剩的問題,引發他思考將廚餘和農業結合的想法。「廚餘在運送到堆填區時,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,加劇溫室效應。酒店自助餐每天都有大量剩食,我就想,或許可從廚餘方面著手。」

5a9d206b8a556_03.jpg

昔日「揸筆」寫報告,現在除了「揸鋤頭」,也常有一刀「傍身」,用來收割作物。

轉行觸礁

Alfred指,廚餘的出路不外乎堆肥和飼料,經研究後,他認為以廚餘堆肥,發展環保耕作能為廚餘謀一條出路,因此就雄心壯志的開始了環保農業的事業。他身體力行,用廚餘堆肥種菜,人人叫好,但執行起來,Alfred才發現「此路不通」。「在香港,用廚餘堆肥種的菜不能取得有機認證。拿菜去賣時,客人會問菜是否有機的。他們只會認著『有機認證』的貼紙,知道我的菜沒有認證,他們就不買。」
觸礁屬意料之外,但Alfred沒有因此而感到氣餒,及後成立了「濼佃」(UrbaNature),種有機菜取有機認證,換個方式去宣揚永續種植理念。

5a9d206a677ed_08.jpg

Alfred笑說自己喜歡種顏色特別的作物,紫蘿蔔和黑番茄也是他的「得意之作」。

有機農業

濼佃是位於元朗錦上路的農莊,佔地3萬平方呎,規模不算大,但農作物品種卻十分多樣化。行過農田,每一行的菜都不同,單是椰菜已經有青椰菜、紫椰菜和尖椰菜幾種,又有黑番茄(black krim)和紫色羽衣甘藍(purple kale)等本地少見的西式蔬果。
Alfred表示,他有別於傳統農,不會單一品種作物,注重農作物的多樣性,亦多種一些冷門蔬果。「白菜和菜心人人都種,不一定要買我的。但我的農田有很多不同類型的作物。有適合常年種植的,也有配合時令而種的。」跟著Alfred走過農田,他對於每樣農作文的生長時期、種植和煮食方法都倒背如流,與君一席話,有如上了一堂地理課。

做農夫不會讓我賺大錢,但從中得到的滿足感,不是單純以金錢可以衡量的

新派農夫

像他Alfred一樣的「新派農夫」除了耕田,接訂單、包裝到運輸都「一腳踢」,所需的知識比傳統農夫也就更多。Alfred現時和一些買餸網站合作,將農作物直送到訂戶手中,直接面向客戶,菜好菜壞,訂戶都會直接向他反映。「新一派的農夫,已經不只『揸住鋤頭』耕田般簡單,知識要比較豐富,除了知道田裡的東西,運送流程、烹調方法等都要有認識,對於一切都要較responsive。」

滿足感無價

由環保顧問轉職農夫四年多,在一般人眼中,是個翻天覆地的改變。剛起步時,家人亦會「肉赤」他要日曬雨淋。「那時我媽說『阿仔你讀咁多書,走去耕田、做司機』,但現在一家人吃飯,吃到新鮮美味的蔬果,他們就開始明白我所做的事。」Alfred表示,時代已經不同,希望大家知道,農夫並非一個負面的行業,而他自己亦十分熱愛現在的工作。「做農夫不會讓我賺大錢,但從中得到的滿足感,不是單純以金錢可以衡量的。」

TEXT: NATALIE
PHOTO: BILLY
#598

http://www.metropop.com.hk/%E8%BF%BD%E5%A4%A2%E7%AC%AC%E4%BA%8C%E7%94%9F%E7%99%BD%E9%A0%98%E8%BD%89%E8%81%B7%E8%BE%B2%E5%A4%AB

朝早在農地割下的油麥菜,透過網購下午宅送成為飯桌上的蒜蓉炒菜,消費者直接聯繫農場的模式,在白宇軒眼中可打破中間層層剝削。彭志行攝

apply daily, 06 January 2018

【聽我講...】開發買餸網站連結30港農直銷 非常80後宅送新界菜破壟斷

白宇軒和謝䁱東,一個是設計師,一個是農夫,風牛馬不相及的兩個人,卻因一斤時令菜結緣,成為拍檔。「建立新的銷售及營運的模式,係想將農場同消費者直接連繫,減少中間層層剝削」。80後的白宇軒,是「買餸」網站《早晨》創辦人,新近與逾30個本地中小農場合作,透過全新中文購物網站及開發手機apps,讓消費者直接向農場網購新界蔬果,並統一分銷宅送,減少本地農場運輸及分銷上架的成本,實行在連鎖超市、領展管理街市的新時代,透過網絡之便,開拓新的銷售模式。

 

記者 呂麗嬋

 

「朝早起身,第一件事睇apps收訂單,預早分好啲菜,一定要喺朝早10點半前送到荃灣(集合點),等佢哋車隊統一送到訂戶屋企」。謝曉東是元朗有機農場「濼佃」場主,佔地2,700平方米的小農場,是他的心血。黃色的期間限定翠玉瓜、不時不食的正宗新界油麥菜,還有整雜菜沙律常備的羅馬生菜和雨衣金蘭,逾30種港產菜蔬,出產穩定。只是小小農場,連他在內共3個人手,就算收成好,往亦因分銷及運輸問題,未及送到顧客手中就爛掉。

 

「喺香港做農場,人手有限、產量又唔多,生產出嚟嘅農作物幾靚都好,配送運輸成本太高,搞唔掂」。像他一樣,擁有高學歷的現代農夫愈來愈多,在英國修讀環境管理碩士,謝曉東從事環境顧問多年,工餘主持講座教人過低碳生活,2年前乾脆在謝屋村租地務農,押下積蓄身體力行,自言已多年無放過假的他,說要應付打蟲配苗種植已疲於奔命,收割後若仍要因應訂單配送,根本不可能。此外,超市高昂的上架費,亦令小本經營的港農卻步。

 

「分銷係好大樽頸,以依家人手,送埋貨係好難」。以手機apps收發訂單又包辦送貨的《早晨》遂成及時雨,雙方一拍即合。「訂單總量透過自動系統,直接傳輸到我嘅手機,朝早起身見到照執」。關注低碳生活,謝認定在有農業的社會,會有更高的環保意識。「香港蔬菜大部份依賴入口,消費者根本難以明白氣候變化,對糧食生產嘅影響,你睇新加坡咁細都有7%農作物本地出產,唔係要香港變回自給自足,但不足1%肯定係過低。」

 

與像謝䁱東一類的港農合作,越過超市及街市,標榜即日宅送,白宇軒指,現時共有60個家庭,透過網站定期訂購新鮮本地食材,當中以港島區為主,其餘是西貢及將軍澳,主要是中上收入的家庭,由於服務對象多為專業人士及中產,網站最初亦以英文運作,現時已設中文語言選擇,希望更貼近普羅大眾。「香港人愈來愈重視本土新鮮食材,加上網購已係新趨勢」。只是籌備2年,作為初創企業及先行者,科大工商管理系畢業的白宇軒,承認低估了複雜性。

 

「最初以為只係開發個平台好簡單,但管理司機、揾農場合作,原來好難,佢哋最初都好觀望,見你後生,以為只係玩玩吓」。白宇軒笑說致勝之道是三顧草蘆,誠意耐心贏信任。曾為社企包裝品牌的白說:「建立新的銷售及營運的模式,係想將農場同消費者直接連繫,減少中間層層剝削,對港農還是消費者來說,也是好事,至少大家都可以多一個選擇」。在連鎖超市總有一間喺左近、領展管理街市的時代,有得揀,大扺才是真正的老闆。

做環境顧問的謝曉東,由寫環評報告到下田,押下積蓄身體力行,借種菜推廣他的健康低碳生活,與白宇軒一拍即合。彭志行攝

白宇軒(右)和謝䁱東,一個是不會下廚的chok爆設計師,一個是半途出家的農夫,風牛馬不相及的兩個人,卻因一個買餸網站結緣,成為拍檔。彭志行攝

白宇軒和謝䁱東,一個是不會下廚的chok爆設計師,一個是半途出家的農夫,風牛馬不相及的兩個人,卻因一個買餸網站結緣,成為拍檔。彭志行攝

位於元朗謝屋村的有機農場「濼佃」,佔地2,700平方米,但連謝䁱東只有3個人手,他直言往時收割後配送疲於奔命,運輸成本高昂。彭志行攝

不同農場每日朝早10點半前,將農作物送到荃灣的集合點,由《早晨》安排的專車遊走港九新界統一宅送。彭志行攝

新鮮食品宅送工序比較繁複,負責運輸的司機,要先放入保温箱。呂麗嬋攝

小本經營的港農人手不多,運輸成本高昂,網站除了提供銷售平台,還為本地農場包辦分銷宅送。呂麗嬋攝

設網上銷售平台,白宇軒直言以為好簡單,殊不知街市檔口及本地農場多抱觀望態度,他笑說一行人唯有三顧草籚,誠意耐心贏信任。(被訪者提供相片)

喜歡落區與街坊傾計的白宇軒,曾在理大社會創新設計院工作,主力為社企包裝品牌,他說明白在市場生存的重要性。呂麗嬋攝

找本地小店為《早晨》訂造招牌,貫徹個性小店和回歸本土的理念。呂麗嬋攝

科大工商管理系畢業的白宇軒,早前就回母校,與師弟師妹分享創業之路。呂麗嬋攝

organic forum, 2017 summer, issue 23

kinliu.hk, 10 October 2016

Apple Daily, 6 March 2015

Milk Magazine, Issue 651

bottom of page